复盘手机发展历史,自2007年发布首款iPhone以来,智能机渗透率高速成长,2006~2016年十年间智能机渗透率从7.9%提升至74.7%;产品形态上手机产品智能化程度逐步的提升,功能、交互方式变化显著。汽车行业目前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变革,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8.4%,与2006年智能机渗透率相似,有望开启黄金十年;产品形态上也从机械时代、电子时代逐步向智能化时代发展,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在无人驾驶、车载显示等智能化领域积极布局,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双击汽车智能化发展空间广阔。
车载显示为智能化入口。汽车智能化大多数表现在感知、决策、执行、应用/交互。应用/交互层主要体现为智能座舱,通过图像、语音、触控、手势等交互方式提高驾驶操控体验和乘车娱乐性,是人车交互IVI的入口。车载显示是智能座舱的重要载体,包括液晶仪表盘、中控屏、后排显示、副驾驶显示、流媒体后视镜、HUD等。
智能化为差异化竞争焦点,车载显示一马当先。根据J.D.Power(君迪)数据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化配置的需求高涨,在影响购车决策的七要素中,汽车智能化体验占据了14%的权重,且有24%的意向购车者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是其最重要的购车考虑因素。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成本、消费者感知程度,车载显示为成本较低、技术较为成熟、消费者最容易感知的智能化方式。
各车厂争相布局智能化车载显示。车载屏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接口,在辅助驾驶的同时需要满足驾乘人员的智能化和娱乐需求。各厂家不断推出新形态新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产品,以提高品牌竞争力,抢占市场占有率。2012年特斯拉首先推出17英寸车载大屏开启大屏化先河,国际巨头、造车新势力等陆续跟进布局,除了大屏化以外流媒体后视镜、副驾娱乐系统、HUD等多屏化应用层出不穷,触控化、悬浮式等技术成差异化竞争另一焦点。
从机械时代到电气化、智能化时代车载显示发展迅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汽车从机械时代向电气化时代演进,以车载显示为代表的座舱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1)在电气化初级阶段,车载屏幕以CRT显示为主,集成了比物理按键更多更方便的控制功能; 2)电气化成熟阶段,随着车载导航、HUD等军用技术的逐渐下放,车载显示向大屏中控系统演化,同时液晶屏逐步取代CRT成为屏幕主流技术; 3)当前智能化阶段,大屏化、多屏化、联屏化成为汽车座舱新潮流,同时OLED、MiniLED等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
大屏化成为主流。大屏化使得信息数据显示更全面,增强可操作性。特斯拉ModelS17英寸智能集成车载屏幕的面世开启了车载显示大屏化趋势,传统巨头如奔驰、宝马、凯迪拉克、比亚迪和造车新势力理想、小鹏、蔚来等纷纷进入大屏时代。
多屏化成为标配。多屏化相比于传统的单一显示形式能使各屏幕分工更明确的同时充分的利用座舱内空间增大显示面积,满足乘客个性化的驾驶和娱乐需求,提升驾乘体验。车载显示屏根据下游应用场景分为车载中控屏、液晶仪表盘、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流媒体后视镜等,智能化驱动多屏化进程加速,部分车辆采用双联屏甚至三联屏。
HUD发展的新趋势向好。自HUD技术下放到民用汽车起,车载HUD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叠加HUD技术升级、成本下降因素,国内乘用车前装HUD装配量持续攀升。在HUD的三种进化形态C-HUD、W-HUD、AR-HUD中,AR-HUD结合ADAS功能,在画面呈现真实度、视场角、成像距离等形成新的优势,提高驾驶安全性,为驾驶员带来更优的沉浸式体验,是HUD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显示技术迭代升级。传统LCD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载显示技术,技术相对成熟,受限于自身结构和发光原理导致显示效果有诸多劣势,LTPS技术的引进提升了LCD的竞争力;新技术方面,OLED、MiniLED等显示技术凭借其优异显示效果陆续在车载得到应用,22年上市的蔚来ET7参数图片)搭载12.8英寸AMOLED中控、配置MiniLED仪表盘,理想L9搭载MiniLED驾驶交互屏;MicroLED现阶段技术还未成熟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高,尚未大规模落地。
复盘手机显示发展历史,手机经历了黑白屏到彩屏大屏到OLED大屏到未来的折叠大屏发展过程。车载领域尚处于从电气时代向智能化时代初期,大屏化、多屏化、OLED等新技术应用尚处于初期发展空间广阔。
显示面板行业市场稳健。2015~2019年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市场空间在1000亿美金左右,2020年疫情以来,受疫情影响下供需错配、PC可穿戴等需求旺盛影响,市场空间来到1200亿美金水平。从出货面积看,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随技术的成熟发展和下游需求的增长,预计全球显示面板的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2.44亿平方米增长至2024年的约2.74亿平方米,4年CAGR2.9%。
显示技术发展历史:CRT→LCD→新型显示技术。现代显示技术大致上可以分为阴极射线管与半导体显示技术,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阴极射线年代以来,以TFT-LCD为代表的半导体显示技术由于清晰度高、色彩好、环保省电、轻薄等优点成为显示领域主流,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家用电器、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等。随着半导体工艺、材料技术进步,OLED、Mini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不断涌现。目前主流技术为LCD和OLED。
目前LCD面板仍是主流,随着OLED技术的不断普及,LCD的占比将会逐步降低,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4年,LCD和OLED市场占比分别为92%和8%。
全球面板产业下游应用广阔,包括电视机、手机、计算机、车载显示、智能穿戴设备、显示器等。目前电视是下游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约达到67%;其次是显示器、手机、计算机、车载,占比分别为13%、7%、5%、4%。
显示面板产业上游为光学膜材、液晶、电路板、玻璃基板、驱动IC、设备等,中游为模组组装,下游为电视、平板、车载等消费类、专用类应用。
全球面板产业东移,大陆厂家发展空间广阔。过去几年间大陆面板产业在全球份额逐步的提升,根据Digitimes数据,在目前主流的LCD面板上大陆厂家全球份额占比56.6%,2025年有望提高到71.6%。OLED面板产能仍集中在韩国手中,根据DSCC数据2019年韩国OLED产能占比81%,中国OLED产能占比仅17%;随着国内OLED厂商进入投产高峰期,预计到2025年中国OLED产能占比大幅度的提高至51%,而韩国产能占比将下降至48%。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地增长。根据EVvolumes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650万辆,同比提升108%。国内层面,乘联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169%。
分地区看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居前。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便提升至50.3%,超过全球市场一半份额,同比增长9%,21年欧洲占比34.6%、北美占比10.9%。
车载显示为差异化竞争焦点,新能源车企争相布局智能化车载显示。与传统车相比除电动化差异外,智能化是新能源车另一大特点,车载显示在辅助驾驶的同时需要满足驾乘人员的智能化和娱乐需求,是“智能化入口”,各新能源车企不断推出新形态新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产品,以提高品牌竞争力,抢占市场占有率。2012年特斯拉首先推出17英寸车载大屏开启大屏化先河,国际巨头、造车新势力等陆续跟进布局,除了大屏化以外流媒体后视镜、副驾娱乐系统、HUD等多屏化应用层出不穷。2022年发布的理想L9智能座舱五屏联动:搭载了MiniLED安全驾驶交互屏、13.35寸HUD、双15.7寸的OLED车辆中控和副驾娱乐屏、15.7寸OLED后舱娱乐屏。
配置提升&价格带上移传统车紧随其后。在新能源车将车载显示作为卖点的背景下,燃油车紧随其后对车载显示进行升级:同价格带车型配置升级,价格带上移带来的配置提升。以宝马5系为例,第一代产品E12于1972年在法兰克福车展发布,采用机械仪表盘,2003年发布的第五代产品开始搭载液晶显示屏,自此以后车载屏一直在升级,2009年发布的第六代搭载7寸触控液晶屏,2021款已经搭载12.3寸的仪表盘和12.3寸中控屏,大屏和多屏趋势明显。
大屏装配率迅速提升。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新车10英寸以上中控屏装配率为32.59%,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增长至52.58%。
多屏化渗透率提高。据ICVTank预测,2025年全液晶仪表盘渗透率将由2020年的30%提升至70%,汽车中控屏、流媒体后视镜及HUD抬头显示的渗透率将分别由2020年的80%、7%、10%提升至100%、30%、30%。同时搭载副驾娱乐屏、后排娱乐屏车型不断增加。
车载显示屏出货量稳健增长。据Digitimes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出货量达1.41亿片;预计到2026年全球出货量达2.53亿片,年复合增速10.24%。
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GlobalMarketInsights预测,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中控、仪表盘、抬头显示)由2015年的82亿美金增加到2022年的177亿美金,CAGR13.7%,其中2022年全球中控屏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2亿美元,组合仪表显示屏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0亿元,抬头显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5亿美元。
主流技术仍为TFT-LCD,OLED、MiniLED、HUD等陆续上车。车载领域LCD显示屏为目前主流显示方式,其全球销量从2009年的1,800万部增至2018年的1.64亿部,CAGR21.7%。OLED、MiniLED、HUD等新型显示技术因其显示效果、节能等优势显著,逐渐受到车厂青睐。
车载显示器要求最重要的包含高亮度、长寿命、-40~85℃耐温性、反应快速等。LCD是以LED作为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屏,当前主要具备低成本、高技术成熟度、寿命较长优势。相比LCD,OLED像素点能轻松实现自发光,使其具有更高对比度、更轻薄的优势,逐渐开始应用于车载显示。但当前阶段OLED技术为减缓烧屏和老化速度,存在亮度不足问题,相比之下Mini/MicroLED具备的寿命长、高亮度、高对比度、轻薄的优势,使其在车载显示市场的份额也不断扩大。
OLED、MiniLED等陆续上车。2022年搭载OLED、MiniLED等新显示技术的车型快速增加,“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上汽BBA等传统霸主新车型纷纷搭载OLED、MiniLED显示屏。CINNOResearch预计2025年OLED车载显示屏出货量达到233万片,渗透率1.7%。随技术水平及产能逐步提升,MiniLED将逐步扩大份额,据CMMA数据,2021年车用MiniLED背光屏幕需求不到10万片,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450万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9%。MicroLED显示技术也将以其透明、曲面异形、高亮度、低功耗等优势在车载显示屏中得到推广,预计2025年后可能量产出货。
W-HUD占主流,AR-HUD加快速度进行发展。HUD起源于航空领域,1988年通用汽车首次将HUD应用在汽车领域,次年日产推出首款搭载W-HUD车型,此后奔驰、奥迪、丰田、本田、雪佛兰等多家整车厂也纷纷推出装配HUD车型;直到2020年奔驰在新S级车型上装配全球首款AR-HUD,标志着车载HUD市场进入新阶段。当前HUD主要可分为C-HUD、W-HUD和AR-HUD三类:
1)C-HUD(CombinerHUD,组合式抬头显示)指将光学图像经过三次折射反射到单独前置的树脂玻璃上,在离驾驶员视线米的位置形成一个虚像,显示速度、温度、音频、导航、路况等信息。由于成本低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多用于后装市场;但C-HUD成像区域小、显示内容有限,且在车辆碰撞时可能会对车内人员产生二次伤害,存在安全隐患。
2)W-HUD(WindshieldHUD,挡风玻璃抬头显示)指将汽车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介质反射成像。相比C-HUD,W-HUD成像区域更大、投影距离更远,但要适配挡风玻璃的曲面尺寸及曲率搭配反射镜,成本相比来说较高,目前主要使用在在中高端车型前装市场中。
3)AR-HUD(AugmentedReality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是AR与抬头显示的融合,不仅在前挡风玻璃上还能结合车辆外部环境如道路、行人、摩托车等展示信息提高行车安全。由于AR-HUD与ADAS功能深度结合,当前仍存在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随着AR与ADAS技术不断成熟,未来AR-HUD将成为智能座舱与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
HUD上险量及搭载率迅速增加。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新车前装标配搭载HUD(W/AR)上险量为109.45万辆,同比增长57.69%;2022年1-9月上险量为97.89万辆,同比增长32.53%,其中ARHUD前装搭载量超5万辆;2021年前装标配搭载率为4.74%,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9月已增长至6.86%,预计到2025年前装市场搭载率有望突破25%。
中高端车型装配率高,装配车型均价逐渐下移。目前100万元以下价位的在售车型中,HUD装配率随着汽车售价提高而上升,30万元以上车型HUD装配率已超30%。HUD作为标配趋势正逐渐向更低价车型扩展,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截止2022年9月底W/ARHUD标配车型均价已经从2021年的31.94万元下滑到17.57万元。
在目前已公布搭载AR-HUD的车型中,国内自主品牌与海外品牌平分秋色。海外品牌中,奥迪、大众、奔驰等中高端品牌装配较为积极。自主品牌中,销量领先的长城、吉利、红旗等车企已量产搭载AR-HUD;长安、上汽、广汽等品牌积极跟进,处于项目定点阶段,相关车型投入量产后有望带动AR-HUD的普及。
LCD/MiniLED产业链由上游原料生产、中游模组厂制造和下游应用环节构成,目前大陆厂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多数环节产值居全球前列。
大陆模组厂积极布局车载屏,市占率迅速提升。20世纪初期车载显示屏呈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足鼎立的局面。近年来非大陆厂商逐渐退出,大陆面板厂突破了技术封锁,接收日韩产能转移,慢慢的变成为全球产能主力军之一。根据Omdia数据,2021年上半年天马出货量1270万片,同比增长33.1%,市占率达13.9%位居首位;京东方出货量1060万片,同比增长58.7%,市占率达11.6%位居第四;大陆厂商在全球车载显示屏的份额由2013年的3%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30.7%。
海外厂家DDIC市场领先,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显示驱动芯片(DDIC)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台系、海外厂家占据大部分DDIC市场占有率。根据Omdia数据,台系厂家Novatek(联咏科技)、Himax(奇景光电)、Focaltech(敦泰科技)在大尺寸DDIC占有显著优势,三家合计市场占有率为39%,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其中DDIC以LCD驱动芯片为主,占比90%左右。
LED芯片竞争格局稳定。大陆LED市场呈现以三安光电为首的一超多强局面。根据CSA数据2020年CR5为80.27%,行业集中度较高,随着政府补助力度下降,未来行业集中度或将逐步提升。其中三安光电市占率达28.29%,位居行业首位。
车载背光模组稳健增长,大陆厂家崛起。根据伟时电子招股书,中性预期下车载背光模组需求量将由2020年的2.38亿片增长到2023年的2.45亿片;乐观预期下车载背光模组需求量将由2020年的2.39亿片增长到2023年的2.57亿片。从竞争格局看行业初期背光模组市场占有率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中国台湾瑞仪光电和中强光电、日本美蓓亚、韩国e-LITECOM为头部企业。随着大陆面板厂商实力壮大与政策鼓励投资增加,背光模组产能逐渐向大陆转移。目前大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如隆利科技、翰博高新、聚飞光电、伟时电子、宝明科技等实力强劲,产品技术成熟,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一方面背光模组朝轻薄化、窄屏化趋势发展,另一方面各厂家积极布局MiniLED背光新技术。
大陆厂商加速布局MiniLED业务。2021年是MiniLED商用元年,MiniLED作为当下的潜力技术之一,技术难点被持续攻破,行业规模正加速扩大,在政策加持和需求带动下各企业纷纷加入MiniLED的产业建设中,抢占市场先机。未来随着MiniLED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和成本端下沉,预计MiniLED相关这类的产品会持续放量,在车载显示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指日可待。
车载OLED产业链分为上游材料/设备制造、中游模组、下游制造/应用环节。
OLED面板国内厂家奋起直追。全球面板产业形成了中国大陆、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四足鼎立的格局,日韩面板企业掌握着较多上游基础原材料和元器件,而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在加工制造领域更有优势。全球面板企业都在加速布局OLED,2019年三星占据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85%(出货量口径),国产厂家正加速布局。除三星外OLED面板厂家还有LGD、JDI、友达、夏普、京东方、天马、华映、华星光电、和辉光电、维信诺、信利。
OLED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OLED材料自发光的基础,最重要的包含传输层材料(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注入层材料HIL以及有机发光材料OLL。全球OLED材料供应受控于海外厂商:有机材料专业布局基本被海外厂商垄断,OLED荧光材料专利由出光兴产、默克、LG、陶氏、德山、斗山等海外企业具有;小分子磷光OLED染料由美国UDC公司拥有;超敏荧光材料(TADF)技术刚刚起步,德日领先。国内厂家奥莱德、世华科技等在部分材料上取得了突破,长期看国内材料厂家成长空间广阔。
HUD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包含硬件和软件,硬件部分包括挡风玻璃、光源模组、PGU、曲面镜、图像处理芯片等;软件及服务包括地图、导航与光学软件设计服务商。其中PGU图像生成单元占HUD成本最大(近50%),技术壁垒较高,光学镜面是另一大BOM占比环节。
HUD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国产厂家迎头而上。HUD行业头部企业为全世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如伟世通、日本精机、日本电装、德国大陆等。近年来国内供应商如华阳集团、水晶光电、江苏泽景等迎头赶上,初创公司如未来黑科技、疆程等不断涌现。日本精机、日本电装、德国大陆等主要服务于中高端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别克、本田和丰田等,本土供应商多服务于国内车企,如红旗、长城、吉利、东风和蔚来等。
国际巨头/国内厂家齐头并进。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W/AR-HUD供应商市场占有率(依据上险量统计),日本电装、华阳集团和怡利电子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39.37%、16.18%、16.01%,搭载上险量分别为43.09万辆、17.71万辆和17.52万辆,打破2020年日本精机、大陆集团和日本电装CR3占比80%的局面。国内厂商在2020年市场占有率仅为15.11%,2021年迅速提升至36%,提升显著。
国内领先线路板厂商和精密制造龙头。公司最早诞生于1980年,业务体系可分为PCB、光电显示和精密制造三大板块。PCB方面公司是苹果唯一内资FPC供应商,FPC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显示方面公司积极布局中控屏显触控市场,未来伴随车内显示占比持续提升有望迎来迅速增加;精密制造方面公司积累深厚,金属加工工艺储备完善,结构件业务凭借多年积累成功切入特斯拉,供应车身结构件和电池结构件,当前已经与软板事业部协同打入电动车产业链。
发力车载显示,新能源大战略短板补齐。公司拟收购JDI核心盈利子公司苏州晶端,苏州晶端主营车载显示,在Tier1有深厚的客户基础,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在车载显示领域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并与软板、硬板、结构件等形成协同效应,更好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解决方案;车载显示与触控显示有紧密联系,收购完成后也有助于公司触控显示业务实现更集中高效、集约的管理,全方面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此外2022年公司新能源战略加快落地,软板、硬板、结构件赋能汽车已经成果显著,本次收购有望补齐汽车新能源战略短板,四大事业部有望共同发力汽车,再造东山计划目标更进一步。
背靠京东方,车载显示跃升为行业龙头。京东方精电成立于1978年,前身系精电国际有限公司,2016年经京东方认购成为其唯一的车载显示模组和系统业务平台。公司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汽车智能座舱显示屏总成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方面以TFT显示屏为基础,向TFT及触控显示模组拓展,并进一步推出柔性AMOLED、柔性多联屏、曲面显示、全贴合显示、BDCell、MiniLED、超大尺寸显示等多款前沿技术产品,目前已应用在汽车仪表、中控总成、娱乐系统显示、抬头显示、后视镜等多个车载显示细致划分领域。2021年公司在全球车载显示市场占有率第一。子公司完全并表运营效率提升。
2022年8月,京东方精电收购京东方持有的共同合资公司剩余40%股权,实现对合资子公司完全控股。该子公司主要是做TFT及触屏显示模组(含高端显示)制造。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1%,主要受车载TFT及触控屏显示模组量产及需求量开始上涨推动。此次完全控股将逐步提升子公司管理效率,加速产能释放。
隆利科技:车载/VRMiniLED应用加速,MiniLED背光显示模组龙头深度受益
积极布局MiniLED、Micro-LED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早在2016年开始在MiniLED领域进行研发技术,布局了全系列应用领域的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MiniLED技术在车载显示、VR、平板、NB(笔记本)、显示器、电视等应用领域的研发突破,已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并且有了丰富的客户、人才、技术、专利等方面的储备。基于前期的大量投入和积累,目前公司已具备量产能力,也获得国内外行业知名客户的认可,已向知名模组厂商、VR企业、车企、显示器企业等出货。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行业前沿技术局,布局MicroLED技术,储备了相关的专利技术。车载显示实现突破,计算机显示终端快速拓展。根据Omdia数据,2020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出货量为1.27亿片,其中中控显示屏出货量为7,380万片,占比高达58.11%,是车载显示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电子仪表盘出货量4,680万片,占比36.85%,是第二大应用场景。车载显示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器件,有较强的定制化特点,通常配备触控功能,相较于普通液晶显示产品,利润率弹性更高。公司的MiniLED背光显示技术在车载显示领域已经实现突破,公司产品已应用于仪表、中控、副驾、空调、内置后视镜显示等领域。公司通过自身积累已切入海内外知名车企供应链,目前已经同知名Tier1厂和知名模组厂如海微科技、远峰科技等达成合作,并已开始慢慢地进入蔚小理、比亚迪等知名车企。
VR行业快速成长,公司MiniLED产品切入大客户供应链具备卡位优势。随着配套硬件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近年来VR/AR产品获得了广泛发展。根据IDC预测,预计到2024年全球在VR/AR领域的支出增长至72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4%。VR产品需求的迅速增加也势必拉动背光产品的需求量开始上涨,特别是MiniLED技术通过分区控制攻克了VR产品对比度低、色彩不饱和的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VR产品的感观效果,为用户所带来更为精细化的视觉效果。公司搭载MiniLED技术的VR产品可应用于VR眼镜等领域,目前公司已具备量产能力,并已切入芬兰高端头显制造商Varjo和北美知名VR企业供应链。
一站式综合方案提供商,中尺寸背光显示模组龙头。公司集光学设计、导光板设计、精密模具设计、整体结构设计和产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于一体,基本的产品包含背光显示模组、导光板、精密结构件、光学材料等相关零部件,应用于笔记本电脑、PC、平板电脑、车载等领域。凭借齐全的产品品种类型、较高的研发投入及大规模生产模式,公司与京东方、群创光电、华星光电、深天马等境内外知名半导体显示面板厂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计算机显示终端覆盖华为、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及小米等境内外知名消费电子企业及国内知名整车厂,是全球中尺寸背光领域头部企业。募资扩产加码MINI-LED、OLED等显示新业务。公司积极布局与MiniLED显示技术和OLED显示技术相关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已成功研发设计了15.6吋与12.8吋MiniLED背光显示模组,首条MiniLED灯板固晶研发先导线成功进入可量产阶段。子公司成都拓维OLED显示面板清洗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OPENMASK制造项目的产品也已经通过客户认证,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2022年10月公司拟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7.5亿元投产年产900万套MiniLED灯板等项目(一期),自2021年行业龙头京东方、TCL等企业争相在MiniLED面板产业进行布局,翰博高新作为京东方在背光模组和显示类材料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募资有助于提升公司产能、迭代升级公司产品的有关技术、保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车载触显产业链布局完备,优质客户+全品类优势深筑领先护城河。公司于2011年开始布局汽车电子业务,多年积累已形成包括车载sensor、车载sensor模组、车载盖板(2D和3D)、车载显示模组等关键元器件+仪表盘、后视镜及中控屏模组、B柱、抬头显、正副驾驶显示屏、扶手屏等车载触显一体化模组封装的业务模式。客户方面已覆盖全球70%以上车辆品牌,新能源客户中公司直供T公司、比亚迪多款车型中控模组,独供蔚来、理想、红旗等多款车载屏;同时通过Tier1供应大众、福特、奔驰及本田等日欧美德系传统车厂,精准卡位车载显示优质赛道。十年积累为基,持续研发加速车载业务战略推进。2021年公司车载业务占比总体营收超1/3。研发方面公司自研3D曲面盖板玻璃,抢先迎合车载显示“联屏化”新趋势,21年获3D车载项目订单金额数十亿元;同时协同国内外车载客户进行大尺寸车载双联屏和三联屏曲面全贴合触控显示模组、HUD部件等车载显示器件研发。随着新品类及客户开拓,目前公司车载业务营收占比已提高至50%以上,成为未来重要发展的策略方向。
围绕汽车市场,公司凭借平台型企业优势多维度布局聚焦汽车电子。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主要由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触控与显示解决方案和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构成,产品大范围的使用在消费电子、安防、汽车、医疗、AR/VR等领域。公司在车载领域研发投入已超十六年,CIS覆盖从VGA到800万像素区间,应用领域从倒车雷达、行车记录仪扩展到电子后视镜、360度全景、ADAS等领域。除了CIS外,公司在MCU、LVDS、LCOS、电源IC、MOS、驱动等领域持续加大了研发投入,将会在近一两年陆续导入汽车市场,在车载领域形成了“图像传感器+触控显示+LCOS+模拟解决方案+MCU”的布局,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主业图像解决方案方面22H1实现盈利收入73亿元,占总营收66%,其中智能手机占比44%,汽车电子占比22%,相比2021年提高8%。受益于抬头显示迅速增加,LCOS应用空间广阔。LCOS(液晶覆硅技术)有望成为汽车抬头显示AR-HUD主流选择方案之一。据IHSmarkit预测,到2027年全球每六台车中就有一台搭载抬头显示,其中中国市场需求占比将近1/3,年出货量近600万台,AR-HUD占比7%近45万台。公司自建世界首条12英寸LCOS晶圆级液晶盒自动化封装生产线,拥有业界信赖的LCOS芯片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产品已成功用于AR/VR、智能货架、微型投影仪等领域。未来随着LCOS技术不断成熟,叠加光利用率高、分辨率比较高、技术成熟、无专利垄断障碍等优势,公司的LCOS有望在汽车抬头显示AR-HUD上搭载,市场空间广阔。
三安光电:MiniLED需求旺盛&集成电路产能爬坡,LED芯片龙头成长空间广阔
稳居LED芯片龙头,主业新品+集成电路两开花。企业成立于2000年,以氮化镓、砷化镓、碳化硅、蓝宝石等化合物半导体新材料所涉及的外延片、芯片为核心主业,应用涵盖LED芯片与集成电路两大类。传统主业LED芯片方面公司覆盖全色系超高亮度产品,是国内规模首位的多年行业龙头;近年新布局的Mini/MicroLED、车用LED、植物照明LED、紫外/红外LED等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成主业增长新引擎。集成电路产品涉及射频前端、碳化硅二极管及MOSFET、硅基氮化镓、光通信等,市场空间广阔,随着产能爬坡将成公司业绩全新增长点。Mini/MicroLED下游高景气,定增扩产彰显信心。公司较早进入并持续布局MiniLED,2018年已推出产品并实现量产,目前已成业内主流供应商,与多个国内外龙头客户深入合作。2021年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客户开拓推动公司Mini/MicroLED营收同比增长246.61%;同年公司再募集7.9亿元扩充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