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在培育学生理论素养和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类专业,有着独特的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提出设计构想、设计理念并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改革,结合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运用实践性设计和实验性教学理念,逐步的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创新实践作品。学院先后成立了广告设计工作室、品牌设计与策划工作室、包装与文创设计工作室和展示与陈列设计工作室等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工作室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特长和兴趣方向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创意展示,鼓励学生的创意输出,着力培养具备全面性、主动性、关联性的应用实践人才。
学院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实践和自主创作,以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设计欲和探索欲。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需要多方一起努力,学院采用宽严相济的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设计空间,同时肩负起监督管理的职责,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敢于创作,将专业相关知识充分应用于创作中,积极开展设计实践和知识应用。学院采取工作室助理制管理模式,每个工作室配一名青年教师作为工作室助理,与辅导员一同构成“互补式”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及时管理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适时给予系统全面的专业指导。同时学院专门推出了“后浪逐梦献礼百年”和“鲁美印记”鲁美毕业生系列展,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应用和实践,施展才华、勇敢追梦,以青春的热情去感受和思考,以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感知大胆实验,用艺术设计为时代讴歌,为社会服务,将学院打造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为提高公众艺术审美水平贡献力量。
学院在鼓励学生开展自由创作、大胆进行设计实践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大方向的引导,坚持“设计为人民”“艺术为人民”的理念,以思想指引确保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学院坚持引导学生设计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坚持培养明德修身、明辨是非和秉持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学院与国家艺术基金《红色文化展馆策划与设计人才教育培训》项目开班,以培养一批弘扬红色精神的设计人才为目标,充分的发挥专业优势,拓宽设计人才的艺术创作边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建立“红色筑梦、润物无声”的育人机制,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用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来衡量学院发展质量。学院还邀请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到校开展讲座,系统讲解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典藏艺术作品,提升师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鼓励学生设计作品要依托我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不断的提高设计深度,实现文化传承。此外学院还组织并且开展了《知不知而为——海报设计与文化实践》《宫藏匠心——品牌与文创设计》等精品讲座,旨在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中努力提升作品深度,延长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能力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市场需求,创作出满足大家需要的文化产品。学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文创产品和艺术作品的设计,促进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逐步的提升。近年来,学院加大人才创新培养力度,不断丰富实践形式,带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文创产品的研究和设计,着重引导设计人才在实践中检验专业水平,通过丰富实践打造鲁美特色文创品牌。同时,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还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设计赛事,包括首届全国青年平面设计展览、2022全国数字插画大赛、辽宁首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设计经验。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地发展对各个学科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作品要符合时代审美、紧跟时代潮流,就必须契合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充分的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的提高设计作品的竞争力。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资源、国际化的设计视野、国际化的设计专业基础,为应用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演变,为视觉设计应用人才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教授提出要建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五维衍生模型”。学院积极带领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加强媒介延伸、数字延伸与视觉叙事的能力,进行思辨设计和交叉交互设计,为视觉设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和改革思路。同时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积极带动学生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学生在“中丹两国文字排版设计大赛”和“产品与文化设计国际竞赛”等赛事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